栏目导航
名师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名师风采

热海院人的深海风采——我校教师参加“探索一号”TS-21-2航次科考侧记

时间:2021-12-13
   125日上午,历经53天的深海科考,我校宋陶然副研究员和吴祥恩博士参与的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组织的“探索一号”TS-21-2航次顺利返回海南三亚。

 

在休整了两天后,宋陶然和吴祥恩给我们分享了此次深海科考中的难忘瞬间。

 

作为地质组成员在本航次任务中,宋陶然主要负责俯冲带高分辨率地形绘制、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岩石样品采集与处理、及航次纪录片的拍摄和剪辑等工作,在潜航员下潜之前帮助其选择站位,绘制海底路线图,指导潜航员行进;吴祥恩主要负责岩石、沉积物和海水采集样品的采集与处理,用于研究板块俯冲过程中含碳流体的来源与演化机制等内容。两人在完成岩石、沉积物、海水样品的采集工作的同时,需要负责地质组采样篮布置,对沉积物取样器、采水器、生物吸取器及岩石样品筐等设备进行绑扎。

 

吴祥恩是首次下潜深海,在进入潜器之前,他无数次想过到深渊后,能有一些重大发现,但他的“首潜”并没有想象中的惊喜。每次科考下潜全程需耗时12小时,从海面潜到海底3小时,执行作业6小时,返回海面3小时。看似漫长的6小时作业时间,却远比想象的还要短暂,由于下潜点海底“扬尘”多、能见度低,在到达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预定作业区域后,他透过舷窗用肉眼在充满未知的万米深海搜寻近3个小时,几乎一无所获。整个潜器内的气氛瞬间凝重、用氧量突然增加。怎么办?只能冷静下来继续寻找岩石样品。终于在潜器坐底3小时后在一处陡崖的坡底处发现并采集到了珍贵的深渊样本,包括水体、沉积物和岩石样品,测量了一系列环境参数,为研究深渊板块运动及环境演变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和宝贵的数据。直到从潜器出来接受泼水礼时,他才觉得如释重负。

 

宋陶然说自己很幸运,首次下潜就突破了10026.5米,成为国内第5位和全球第8位完成万米下潜任务的女性科技人员。端坐小板凳,被众人用水桶从头泼水,这种特殊的泼水仪式是首次乘坐“奋斗者”号下潜或突破下潜纪录的人,在“探索一号”上的荣耀时刻。这对她来说简直是一场盛大的节日:“下潜到万米深海,看到一个全新的神奇世界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次带回来的深海样本,将会助力今后的科学研究。” 

 

下潜工作期间每天下午都会有约23小时的科学报告会,这也是宋陶然和吴祥恩最难忘的时光。报告会除了汇报前一天的下潜成果和第二天的下潜计划外,还会有不同单位、不同学科的科学家、潜航员、船员交流专业知识和经验、碰撞思想,在一次又一次的碰撞思想中,扩宽了知识面,形成了更加有效的合作方式,大家共同观看了几十小时的深海原位视频及照片并加以分析,学习海上现场工作经验与设备的使用,承担相应的职责。经过53天的成长,宋陶然和吴祥恩也从最初不会绑采样篮到各种工具的使用越来越熟练;从选点历时数天到行进路线的选择越来越精确;从下潜前期收获甚微到下潜任务的完成越来越顺利。这份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收获,使他们受益终身。 

 

万米深渊科考是将科学家和关键深海装备带到了世界最深处。一次次的深海科考,加深人类对深海的认识,补充了人类在全海深领域海洋生物、微生物、地球化学、海洋地质等研究领域认识的匮乏。但面对海洋,人类仍是一个学生,仍有很长的求索之路要走。宋陶然清晰记得,当她乘坐“奋斗者”号下潜时,全程几乎如同黑夜。但开灯的瞬间从舷窗向外看,会遇到各种各样前所未见的新奇生物,会发光的水母、长相怪异的生物、岩石上附着的须状生物等,这些奇特生物是生物基因学家眼中的 “珍宝”,有很高研究价值。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投入、研究和试验。

 

从推开深海一条门缝,到打开深海大门,国家经过了多年努力,宋陶然和吴祥恩满心感激。他们将怀着对大海的热情,怀着国家荣誉感,联同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对以马里亚纳海沟为典型的全球俯冲带的形成机制与过程、环境与资源效应以及生命起源和演化等方面展开研究,进行各自研究领域的突破。同时,也会积极地将研究成果转换为教学资料,应用到教学科研中去;充分的将此次航行的收获带到课堂教学中,将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如何野外地质作业、如何分析、判断断层、如何绘制海底地质地形图等知识技能传授给我校学生,鼓励我校学生积极探索。

相关附件: